16万元,或者是65万元,这样的金额代表着什么?它可能是一个普通家庭多年的积蓄,也可能是二三线城市一套房子的价格?;蛘?,是在网上买点儿“心理满足”的赏钱。
是的,购买心理满足感是任何人的自由。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人而言,几十元几百元和十几万几十万元相比,可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了。
就在过去的这几个月里,多次发生的熊孩子巨额打赏直播平台“偶像主播”事件,在商业道德、社会伦理、法律法规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警示和挑战。揭开打赏背后的成因与漏洞,或许可以让直播行业挣钱挣得更“硬气”一些。
16万之后是65万
近日,据法制晚报报道称,刘女士因为发现自己00后的女儿在加拿大留学期间迷上直播,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向多名喜爱的男主播打赏,累计共花费超过65万元人民币。为此刘女士以女儿的名义起诉平台运营企业,要求退还相应款项,但因证据不足一审败诉。随后刘女士上诉,目前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已经受理此案。
在一审中,法院认为虽然刘女士称平台账号是女儿偷偷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,并且私自消费,但考虑到证据不足,法院不予支持。
也就是说,刘女士提出孩子是在海外登录账号后私自打赏的,并非自己的行为;但是该账号又是用刘女的身份证注册的,刘女士手头无法拿出“孩子私自用家长身份证注册”,以及打赏的登录IP是在海外的证明(这个数据只有平台方掌握)。最关键的是,平台在打赏或是购买打赏“钻石”的时候,并不需要实名制,而且上不封顶。要想维权,就要证明这钱真的是孩子花出去的!
举证,成了这类事件的最大难题。
站在这位母亲的角度去想,自己的孩子属于未成年人,因为沉溺于直播而打赏了65万元,肯定是心痛、心疼。但是作为一家企业高管,相信也是一位高知,通过法律途径,通过律师事务所走诉讼程序,多少还有一丝机会。但是,对于另一些家庭而言,通过举证、诉讼去维权,却是一道天堑。
在国庆节期间《钱江晚报》刊出一则报道:某14岁少年在触手TV向一名女主播累计打赏了16万元人民币,家长在与平台方接触无果后只能向社会求助。事件中的一家人租住在广州增城区新塘镇的出租房内,夫妻两人在服装厂打工,均为初中文化水平, 16万元几乎是他们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所有积蓄。
在记者的报道中,可以看到这对夫妇发现积蓄被掌握支付宝密码的孩子偷偷打赏后,曾经接触过平台运营方,而交涉无果,随后才向触手平台公司所在地的杭州市长热线进行了投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