苹果公司操控旧款手机变慢,剥夺了用户的基础选择权,也侵犯了他们的财产权。
工业革命以降,制造业与其用户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重实用主义和商业原则的博弈。用户以农耕时代的产品标准,要求耐用、结实和一本万利,而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基本原则,则是易耗易碎易迭代。
正因此,才有了“计划报废”的专有名词。1924年,当工业技术足以让灯泡寿命达到2500小时的时候,飞利浦等灯泡厂商凑在一起成立了一个组织,要求各大灯泡厂商将寿命控制在1000小时,以卖出更多灯泡。
从此,制造商以某种技术手段控制售出产品的实际使用寿命,便成了管窥商业机密的通用方法论。当苹果对媒体承认了自己主动调慢了老款手机的运行速度之后,这个名词,再度成为了公众对科技巨头口诛笔伐的理由。
苹果剥夺了用户的基础选择权
苹果回应声明中谨慎地措辞称,的确限制了旧机型的性能,但这个功能的存在是为了防止老旧机型意外关机,从而延长旧机器的使用寿命。同时,此项功能2016年才正式应用在iPhone6、6s和iPhoneSE上,如今范围扩大到了iPhone7上。
在这套措辞里,苹果为手机变慢给出的定义是“功能”而非“BUG”或者缺陷。
需要注意的是,
这背后的逻辑是,在手机电池老化的情况下,全速运转很可能会导致手机意外关机,或者续航能力不足,而为了避免这两种意外,苹果替用户设计了一个“更慢”的功能来保证手机的运行。
在这套逻辑里,用户被剥夺了基础的选择权,财产权也被侵犯。
这是一个足以自圆其说的说辞,但压根无法解除大家对实质结果的担忧。因为
面对电池老化可能导致的种种意外,用户需要的是可以做出一种选择:是保证手机续航能力,还是保证手机的运行速度。
这两种选择背后则是两种消费行为,一种是换新型号的手机,另一种,则是可以选择更换新的电池。显然,对于苹果来说,前一种消费行为更有商业价值。
关于这套导致手机变慢的“功能”,苹果并未给用户以基本的通知或者“选择”,仅仅是在新系统的升级说明中,以“性能改进”的提法来一概而过。
从最终的结果来看,消费者连“二选一”的可能都没有。面对着越来越慢的手机,所有人都会被引领到另一条路:为苹果每年的新品买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