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六点,梁英(化名)还在自己工作的庄园接待游客,手机微信弹窗不断有同事问她:“怎么还不来?今晚吃一万块钱一斤的鱼哦。”
【资料图】
梁英从18日中午就开始惦记这条鱼,她知道老板在这天上午,以拍卖的形式,用30万买了大沙水库里一条35.4斤的“鱼王”。
拍卖仪式就在开平市大沙镇的大塘面村里的稻田里举办,“鱼王”拍出了30万,二王和三王分别卖了23万和18万。
普通大小的水库鱼,大小差不多,也不称重了,一条一条出售 时代周报 黎广/摄
在珠三角,是“机会”“发展需求”“摩天大楼”这一类词汇的天下,带有“稻田”、“水库”、“捕鱼”这样句子显得格格不入,但正是这种具有乡村属性的标签,才让那些接近纯真自然的产品弥足珍贵。
“这里是大湾区最干净的地方。大沙镇三面环山,一面临水,大沙河水库还是开平的饮用水水源地,生态环境?;さ娜挝窈苤兀芄环⒄沟牟涤邢?。发展特色农业带动生态旅游是当地乡村振兴的唯一出路?!贝笊痴蛘虺の槲芭羲?。
大沙镇水库,乍一看有点像云南的景色 时代周报 黎广 / 摄
捕鱼节与鱼
其实梁英并不在乎一万块钱一斤的鱼,在大沙镇,这样绿色天然食品遍地都是。
“其实就是俗称‘大头鱼’的鳙鱼,不是什么珍稀品种,贵,是因为这条是鱼王,并且在它的有生之年,一直生活在几乎零污染的大沙河高山水库?!绷河⑺怠?/p>
住在水库附近的大塘面村,梁女士在改造的礼堂里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,大沙水库从1958年开始挖掘,1960年建成,是上一辈人用肩膀一担一担挑出来的。后来开始蓄水的时候,水位一点点往上涨,原来的村民就一点点往岸上迁移,到2016年,不断上迁的居民最终聚集在如今的大塘面村。
沿着山坡而建的大塘面村 时代周报 黎广 / 摄
也是在那一年,开平决定将大沙水库规划为开平城区以及周边40万人的饮用水水源地。原本依靠捕鱼和周边饲养飞禽的人开始离开,水库周边的工业也逐步撤场,水库只承担最为原始的功能:灌溉、防洪、发电和提供饮用水。
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,看上去遇到了矛盾。
“当年我的渔民亲戚就离开村子,到中山的厂里打工去了,这是大多数渔民的选择。”在捕鱼节的头一天,梁小生骑着电动单车跑到水库边发呆。
“不过这些年他们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,不知道怎么回事,这条村(大塘面)在这几年好像变成了网红打卡村,经常有人过来这边玩,搭帐篷的,开房车的,什么人都有,有时候人多到水库边的绿道上都挤满人?!?/p>
大沙水库边绿道发呆的年轻人 时代周报 黎广 / 摄
梁小生是月初从广州回到村里寻找生机的年轻人,“我在广州跟着老板干餐饮,这个月广州有些地方不让堂食,老板直接把店关掉了,我就回来转转?!绷盒∩加行┭酆齑謇锏纳馊恕?/p>
“周末在稻田边摆个摊卖汤圆,一天都能卖300多块钱!”
实际上,在腾退水产、禽畜养殖和工业之后,大沙镇也面临如何发展的挑战,“工业、养殖业都没有了,农业基本没有税可以收,所以我们镇每年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,还不到其他镇上企业一个月交的税多?!?/p>
大沙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为了?;ふ庋幕肪?,大沙镇没有需要收支平衡的财政负担。
“这样我们压力就小很多,可以只用思考环保和发展之间的关系?!鄙鲜鋈耸克担捌涫德躺褪亲试?,把这些资源利用好,回馈给村民,实际上就在环保和发展中找到了闭环的可能。”
这样的鱼米之乡并非假想 时代周报 黎广 / 摄
正是这样的逻辑,大沙镇才决定在11月18日举行首届捕鱼节。
优品与振兴
这一天,在大沙河水库,鱼儿在临近岸边的渔网跳跃翻腾,拍水声、吆喝声不绝于耳,起吊机忙碌不停。
捕鱼 关炳辉摄
虽是“捕鱼节”,但现场并未出现“渔民”。
现场工作人员说,这些鱼并非养殖,而是每年清明节前后,负责水库水质监测的人,会提供建议投放哪一类的鱼苗进入水库,以改善水库水质,形成“鱼类立体作业,生物链净化水质”的模式。
到了秋天,当地政府会组织一次水库鱼的捕捞和销售,销售的所得,一部分用于回馈村民,另一部分则用来加大对水库水质的保护力度。
“至于拍卖的款项,我们会用来做慈善事业”。伍伟鹏说。
如何让水库鱼被认定为水库鱼、并且卖个与普通养殖鱼不同的好价钱,大沙镇决定将水库鱼纳入“大沙优品”。
近年来,为推进乡村振兴,开平提出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的发展思路。以大沙镇为例,水库鱼便是他们的“品”,因此顺理成章地会被列入“大沙优品”目录。
大塘面村一角 时代周报 黎广/ 摄
“水库鱼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副产品,每年都会捕捞,但以往卖不上价,浪费了这么好的生态条件,”伍伟鹏说,“今年通过品牌化经营、市场化运作,一方面策划‘捕鱼节’提高大沙镇水库鱼和开平乡村旅游的知名度,另一方面开展‘大沙优品’并将水库鱼纳入,搭建平台带动村民增收。
这种模式像极了供销社发展模式:农户负责生产,交由供销社统一对外销售,而“大沙优品”这一称号,则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品牌。
集市里的大沙优品 资料图片
时代周报记者发现,“捕鱼节”活动主办方开辟了一块区域设立优品集市,大沙及周边乡镇的“优品”,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。与此同时,有不少当地村民带着自家的农产品也来到集市上售卖。
除了水库鱼,实际上大沙镇有山水茶乡、鱼米之乡的称号。
大沙茶、山泉水、丝苗米、水库鱼等都是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产品。目前,“大沙优品”上市产品销售和预售额已超300万元。
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会长李冠霖表示,在农产品标准化方面,“大沙优品”通过对属地资源的品牌化经营,促进农产品经营企业“升规入统”,解决长期以来农产品没有增加值贡献的问题;在销售渠道方面,通过“统购直销”形成规模销售额,为地方带来税收和利润,解决长期以来农业对地方没有财税收入的问题。
在伍伟鹏看来,“捕鱼节”及其背后的“大沙优品”,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,也打响了大沙镇乡村旅游的品牌。
帮忙守着稻田的三栋“小屋” 时代周报 黎广 / 摄
近年回到村里的梁女士(化名)以前在中山的电子厂工作,回村后在改造的大塘面礼堂工作,那儿如今变成了有专业咖啡机的书吧,每个月,她至少有2000多元的收入。
她说,在家里开店不用交房租,生活成本低,没什么压力,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其实比出去打工要强,“关键是自己的欲望要合理,城市会不停勾引你去消费,但经常因为冲动的购买,到最后唯物所累,甚至每个月连2000也存不下来”。
除了工资以外,原本大塘面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2万,现在已经达到18万,增加了9倍。伍伟鹏说,大沙镇的一切,都是生态价值转化成的经济价值,这个价值绿色,没有污染,除了可持续,前景还更广阔。